人有七情六欲,不喜亦不惧是境界,过于执着往往会适得其反。比如我们在追求爱情的同时,过于黏人反而会惹人烦,正所谓“距离产生美”,“欲擒故纵”也是这么一个道理。过于刻意的追求,比如拼命工作追求金钱往往会伤害健康,又比如追求成名成家,天天熬夜苦读成为了书呆子,肯定又会不通人情世故。
事事有度,过则必反。我们熟知的圣人王阳明,他的一生便是如此。对于事物的追求,他顺其自然,强调我心生万物,凡是刻意追求必然就会适得其反。
执象所求,适得其反,小时候的他就悟出此理小时候的王阳明就十分喜爱下棋,当然他并没有什么启蒙老师,而是自己的同学徐元桢的母亲善于下象棋,于是就教了自己的儿子。儿子徐元桢就教会了自己的同学,王阳明就是这么学会的。学会象棋后的王阳明对此十分的痴迷。
那一年,王阳明八岁,他春节回家去见祖母。祖母十分疼爱自己的孙子,也急于想要了解孙子的功课究竟如何。于是在一阵嘘寒问暖之后,祖母便开始对自己的孙子进行功课考查。考查结果不仅让祖母十分满意,也让祖母十分惊讶和欢喜。祖母便要奖励自己小小年纪的孙子,这时候痴迷象棋的王阳明就提出要一副象棋。祖母对自己的孙子十分大方,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玉雕象棋拿出来当了奖品,王阳明自然十分开心,连连道谢。
有了象棋的王阳明更是“走火入魔”了,在回到“锦香亭”后便一发不可收拾,每到课后就拿出棋子和同学们一起对弈,一起下棋。因为玩心太重,王阳明已经无心学习了,学习成绩快速下滑,连课堂上布置的功课都生疏了。他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能够熟练的背诵文章,也不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了。
王阳明的父亲看到孩子过于沉迷下棋,知道这样下去的后果很严重,便对孩子进行训诫,可是那个时候王阳明根本听不进去。
一天,王阳明依旧在和徐元桢下象棋,仍然和以前一样又为了下棋而发生争执。王阳明不让徐元桢悔棋,徐元桢也是不甘落后,他说:“你没有下棋,我就不算悔棋”。先生就直接训斥了王阳明,说:“你与同学争得耳红面赤,难道就是孔夫子教导的‘仁’吗?”王阳明当然觉得不服气,就直接顶嘴。先生便说:“你一门心思都放在下棋上面,岂不是玩物丧志吗?”父亲见到这个情况,气得直接把王阳明手中的棋子抢夺过来,全部丢进了河里。
当时,过于沉迷象棋的王阳明十分生气,一夜辗转难眠,但是想到父亲把祖传的象棋都丢了,便逐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。于是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就直接悟出了事事有度,过则必反的道理。
不要执着,光不仅在烛上这个时候的王阳明已经是圣人一般的人物了,有一个叫的弟子更是如同迷弟一般的虔诚,他希望可以和自己的偶像王阳明见面。王阳明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。见面后,徐樾确信自己在静坐中可以得到王阳明心学的真谛,王阳明不以为然,让他举例说明,徐樾一连举了十个例子,全部都被王阳明否定了。
见徐樾悲伤,王阳明就指点他说:“你太执着于事物,还未参透事事有度,过则必反的道理。”接着王阳明就直接给徐樾举例了——船中的烛火是光,用手画圈也是光,烛光在湖面上也是光。目之所及,依旧是光。徐樾才恍然大悟。
“不要执着,光不仅在烛上。”正是因为小时候的王阳明悟到了事事有度,过则必反的道理,他才会在不同方面致力,不会陷入一个领域的怪圈。这也是他后来被誉为各种大家的原因。他成了圣人,心中包含了万事万物,万事万物也都存在于他的心中。
王阳明一生如此,我们也应如此。在面对各种爱好的泛滥,面对某件事情的痴迷中,希望我们也可以迷途知返。在有限的生命里面,把注意力适当分散,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各种事物的乐趣,还会发现不同事物的美妙。
若执着于一点,我们的生命长河就会陷入某种漩涡,我们将会越陷越深,终究时间的漩涡会将我们自己吞没。所以,奉劝亲爱的朋友们,对于爱情在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放手,对于工作在该休息的时候就要休息,对于学业在该放松的时候就要放松。唯独如此,我们才会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,才会过得轻松自在。
欢迎关注@任从容,寻找快乐源泉,开启幸福人生。